/07
近期,科大讯飞AI创新教育和东莞六中齐心打磨“AI+学科”课程资源,探索、实践和丰富“AI+STEAM”课程,助力撬动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百宝箱。遵循”跨学科融合“、”校本特色“、”生活化视角“等原则,科大讯飞AI创新教育教研员赵兰老师与东莞市信息技术学科带头人黎清万老师和吴涌彬两位老师多次沟通和研讨,于7月2日,带领高中学生一同体验学习了AI+语文《文本分类——AI智辨四大名著》和AI+生物《图像识别——设计室内植物识别系统》课程。
“AI+学科”课程落地的实际效果如何呢?
有哪些生成性的精彩瞬间呢?
同学们对AI课程的学习感受如何?
老师们对AI课程有哪些期待呢?
让我们一同来回顾“AI+学科”的精彩瞬间吧!
《文本分类——AI智辨四大名著》课程现场
1.课程导入,形式新,燃兴趣!
兴趣和内在动机才是创造力和长期坚持的关键
教育不是灌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
本次人工智能课程的导入立足学生兴趣点
以”表演激趣”导入和”人机互动“体验导入
寓教于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东莞六中的老师们课程导入的精彩瞬间
黎清万老师在课堂中”表演激趣”导入
看完黎老师的表演,学生们都笑着说:
我们欠黎老师老师一座奥斯卡小金人!
黎老师分享道:
”课堂中有很多生成性的内容,本次即兴表演虽是临时起意,目的是能抓住学生注意力,帮助其理解新知,本次导入就是为了让学生快速回顾关键词的概念,而不是单纯地看热闹”
东莞六中吴涌彬老师邀请学生体验“小飞”识花
通过与智能机器人小飞互动,同学们较好地体验到图像识别的两个环节,图像采集和图像验证,这为同学们后面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探究实验,跨学科,有挑战!
人工智能课程具有“跨学科”的天然属性
老师们精心设计,精巧搭配
利用科大讯飞领先的人工智能技术的AI教学工具和实验平台,引导同学们结合课程学习单,基于真实的项目任务情景,利用跨学科知识,分工与合作完成探究实验,发现影响文本分类和图像识别的因素等。
例如,在“智辨四大名著”项目任务中,高二机器人社团的30位同学分成6个小组,展开学习和探究:
首先各个小组长安排分工
利用学习单中提供的训练文本数据和AI训练平台中的文本数据分类实验,通过语音识别技术,录入文本数据,并训练模型;
接着逐一输入并测试学习单中的6条测试文本
(其中有2条来自《儒林外史》和《家》),记录、分析测试数据,对文本分类模型效果进行测试评估,小组交流和讨论影响文本分类效果的因素,最后一同回顾了关键词、文本分类数据等。
在小组探究学习中,解决AI帮助解决四大名著分类问题,体验机器学习从“数据采集-模型训练-模型测试”的完整过程。
学习单中提供的文本训练数据
科大讯飞人工智能实验平台“AI文本训练平台”训练页面
科大讯飞人工智能实验平台“AI文本训练平台”模型验证页面
学习单中的文本训练模型测试记录表
同学们利用人工智能实验平台进行文本分类训练和验证
此外,同学们还小组合作完成了拓展学习任务
——编程实现小飞机器人智辨名著
在编程过程中教师提供了学习支架
如程序设计流程图供学生参考
并适时地提供了程序参考
同学们在不断讨论、尝试中编程实践
发现、讨论、记录并解决问题
完成任务
编程实现小飞机器人智辨名著的程序设计流程图
学习单中的编程参考
同学们小组内部轮流测试程序中
我们在课堂中看到,科大讯飞人工智能实验平台有效地帮助学生体验与和参与创造性学习。当孩子沉浸在人工智能实验平台中创造和制作中时,有机会成长为创造性思考者。而将讲授人工智能知识与项目学习相结合,也是本次课程实施的努力方向之一。
3.小组分享,谈收获,有灵感!
在课程分享交流环节
组织同学们进行小组交叉互测
引导学生积极分享测试数据和活动的心得体会
对自己建立的文本分类和图像识别系统进行反思和总结
在同伴反馈中,相互借鉴彼此的灵感
同学们积极测试图像识别效果,探究影响因素
经过小组交叉测试,同学们发现:
如数据采集量、测试数据类型等对文本分类模型有所影响
而数据量、图像背景、光线、角度远近等因素影响着图像识别效果。
以发财树为例,总结影响图像识别的因素
同学们在交流中碰撞想法
对人工智能的理解不断深入
当天课程结束后,依然坚持完善、优化AI训练模型
科大讯飞AI创新教育教研员赵兰老师课后辅助学生优化AI训练模型
东莞六中黎清万老师指导学生进一步改进AI文本训练模型
4.课程反思,多角度,拓思路!
反思人工智能课程教师的角色转变
整体来看,AI课程中,授课老师在催化剂、顾问、连接者和协作者这4种角色之间自如地切换,这是人工智能课程对授课老师提出的新要求,也是课堂改革与创新对老师角色转变的新思路。
学习资源重组,探索翻转课堂,加强学科融合
在课程开展形式上,利用翻转课堂优势,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课前发布电子版导学案,指导同学们在课前进行自主学习。
例如:
通过阅读资料,了解本节课所需的前置AI相关知识;
通过观看微课视频,提前掌握的科大讯飞人工智能实验平台的操作步骤和方法;
课前小组调研,完成室内植物特征和生物知识的思维导图等。
课前学习电子版导学案
学生课前小组合作完成“室内植物”生物调研
文本分类微课视频
人工智能课程到底教什么?
人工智能课程走近中小学后,朝着通识性、普及化的方向前进,在体验、了解人工智能中,激发对人工智能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培养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提升对人工智能的理解力、鉴赏力、应用力和创造力。
校企合作,探索并实践AI精品课程
本次科大讯飞人工智能创新教育与东莞六中积极合作,磨课研讨,本着“上好精品AI课”的初衷,前后修订4次,输出双方满意的5.0精品课资源,这为人工智能课程资源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
利用科大讯飞AI实验平台的优势
针对学校特色教学需求,科大讯飞提供多种的教学用具和实验室配套方案,助力学校建设个性化的A.I.教学实践课堂。本次AI课程的开展是基于融入科大讯飞领先的人工智能技术的AI教学工具,即小飞机器人和平板电脑上的AI训练平台,通过体验、学习和实践,灵活组织课堂活动,让学生在简单易用的实验中学习AI,实验平台得到了师生的喜爱。
老师表白科大讯飞人工智能创新教育的技术和课程资源
课程虽然结束了
东莞六中的同学们的学习仍在继续
可爱的同学们主动与科大讯飞AI教研员赵老师合影留念
并纷纷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课程彩蛋:
同学们的课程收获
“今天是高中最后一节信息技术课。这节课我们多了个新朋友——小飞……我们通过操作人工智能平板让小飞学会了一些简单而有趣的AI技能(语音识别、语音转写、文本分类等)……每一个环节都是新鲜的。通过这样的方式走近人工智能,不仅亲切还很易懂。课后,我决定去了解更多知识,好让我更好适应人工智能时代,在滔滔江水中扬帆起航。”
“这次的人工智能课让我感受到了人工智能的强大,语音识别输入功能太厉害了,又快又精准。小飞识别关键词也识别得很精准,人工智能的发展为人类未来的便捷生活提供了可能。(小飞太可爱了!欢迎经常来我们学校玩~)“
今天的年轻人一生都要面临完全意料不到的全新局面
他们必须学会创造性地处理变化和不确定的状况
也需要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
值得开心的是,东莞六中的同学们在人工智能课堂中被点燃了学习AI的一把“火”,燃起了对人工智能的学习好奇心、自信心和探究欲。
科大讯飞人工智能创新教育
将在普及人工智能课程的路上携手学校
用心用情,砥砺前行
凸显教育本质,构建AI时代的人才培养摇篮
TheEnd
更多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