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推进教育现代化发展中有何创新之举,教育为城市发展提供哪些支撑?东莞市副市长喻丽君在接受南方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年东莞教育经费位列公共财政预算各项支出第一。
优质教育增强市民教育获得感和幸福感
南方日报:东莞去年全年生产总值预计将突破亿元。在创新城市服务与治理中,您如何理解教育现代化对东莞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实现更高水平发展的作用?
喻丽君: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来,位于改革开放前沿地的东莞从农业县成长为“制造业名城”,可以说,有活力又稳健的经济条件为教育事业发展提供扎实基础,教育事业又为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
东莞正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因此,必须坚定不移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为东莞培养、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推进科教融合、产教融合,不断增强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驱动作用。
南方日报:年东莞成功创建了“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市”。东莞在经济社会、教育事业发展互相支撑的过程中,有哪些改革创新经验?
喻丽君:东莞一直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数据显示,年东莞公共财政教育经费达到.9亿元,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比例约为22.2%,位列各项支出第一。同时在用地指标非常紧张的情况下,近3年共为教育设施项目新增约亩用地指标。
一直以来,东莞教育敢于改革、勇于创新。例如,我们强化市级对教育的统筹保障力度,东莞实行“市镇统筹、两级办学”的中小学办学管理体制,全市高中阶段学校全部由市级统一办学管理,所需经费由市财政全额负担,初中由市和镇街共管,市级负担九成经费,小学由镇街办学管理并负担经费。市财政还委托银行按市属学校标准发放全市公办学校教师工资和福利待遇,确保城乡教师待遇基本均衡。
随迁子女是东莞的孩子和财富南方日报:东莞外来人口超过万,城市人口倒挂现象突出。在解决教育资源公平配置方面,有何成功经验?
喻丽君:东莞人口结构倒挂,全市99.4万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中,随迁子女有80.1万名,占80.6%。我们一直认为,随迁子女是东莞的孩子,是宝贵的财富。我们尽最大努力提供条件,让他们在东莞健健康康、快快乐乐成长,以后成为城市的建设者和生力军。因此,我们这些年来花大力气、下大决心,解决、保障了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机会。
一方面是实施积分入学,扩充学位供给,提高随迁子女教育均等化水平。年起,实现所有入读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随迁子女与本地户籍学生享受同等、全免费义务教育,经统计,—学年,各级财政用于解决随迁子女在公办学校就读的财政投入已达35.26亿元。
另一方面是提升在民校就读学生的受教育质量。在—年每年1.25亿元民办教育专项资金的基础上,全市从年开始新增安排6.5亿元作为“十三五”期间民办教育专项资金,全力提升民办教育质量。
为“技能人才之都”培养制造业人才南方日报:东莞是广深科技创新走廊的“通道城市”,这决定了职业教育在其教育现代化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东莞在促进产教融合方面,如何另辟蹊径?
喻丽君:前不久,我们明确提出打造“技能人才之都”目标,就是要实施智能制造领军人才、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等引进计划,引进企业所需技能团队和高技能人才。更重要的是靠自身的培养,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和企业的作用,扩大校企合作的范围、增强合作的紧密度,在全社会形成支持鼓励参与职业教育的氛围。接下来,我们要创新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全市有职业院校共32所,在校生11万人,每年输送3万多名中高职毕业生,其中近九成留莞就业创业,并组织多家全国各地院校与莞企对接,共建培训基地多个,累计为家莞企引进30多万技能人才。
同时,探索培养高层次制造业人才。东莞理工学院在年9月入选广东首批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行列,已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和专任教师、优秀青年博士等多人,根据艾瑞深中国校友会网发布的中国大学排行榜,在年中国大学综合实力排名中,东莞理工学院位列第位,理工类高校排名第83位,首次跻身全国理工类大学前名。同时,还计划发挥广东省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东莞)、东莞市名校研究生培养(实践)基地和新型研发机构的作用,联手培养研究生学历的高端制造业人才,有力支撑东莞创新驱动发展。
案例
教师“聘用制”改革聚集优秀教育人才
不久前,东莞东城区虎英小学的练思媚老师在第二十一届全国教育教学信息化大奖赛中获得一等奖。对于这位入职不到两年的“90后”教师而言,这一成绩让她兴奋不已:“没想到自己能够获奖,这是我们团队共同努力的结果。”
在虎英小学,像练思媚这样年轻而充满热情的教师不在少数。据该校常务副校长阮美好介绍,学校明确岗位聘用制管理思路,推进由“编制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的人事制度改革,探索实施以团队为单位的绩效考核机制,进行岗位分层管理,不仅吸引了来自全国的优秀人才,也激发了教师队伍的竞争力。
目前,虎英小学面向全国选拔了37名德才兼备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平均年龄不到30岁,全部为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其中广东省骨干教师培养对象1名,东莞市学科带头人2人,教学能手3人。
“待遇留人、制度留人、情感留人、专业发展留人。”阮美好总结了留住优质人才的四项法宝,学校不仅建立了完善的预算制度,自聘教师的工资标准在小学公办教师年工资收入的基础上上浮10%,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为“制造业名城”输送技能人才在东莞生态园和横沥镇交界处,有一座占地余亩的东莞职教城,自年正式启用以来向东莞输送专业技能人才,目前可容纳1.5万名学生,每年提供5万人次的职业技能社会培训鉴定。
年8月,东莞市委、市政府决定建设东莞职教城,年7月动工兴建,年正式启用。目前职教城包括东莞市高技能公共实训中心、东莞市技师学院、东莞理工学校和职教城公共服务区四大功能模块,培养产业技术工人。
此外,职教城还引进高端培训课程理念,培养国际背景人才。年起,东莞技师学院在全省率先与德国、英国等职业教育先进国家合作开设中德、中英、中美、中加等国际合作班68个。其中,吸收借鉴德国“双元制”课程体系标准,开展11个专业的课程体系改革。
东莞市教育局有关负责人表示,职教城创新引入了企业模式,通过共同开发设计课程、在学校中建立“校内车间”、模拟工厂生产环境等方式,实现与企业“无缝”对接和“零距离”接轨,实现校企双赢发展。
素材来源:南方网
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