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专家:张光洋,东莞中学历史教师、历史科组长、高三文科综合备课组长、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东莞市首届历史学科带头人,广东省首届历史学科带头人,长期从事高三历史教学和高考备考工作,积累了丰富的高三历史备考经验,历史教学成绩优秀)
近年来,广东高考历史试题难度基本稳定在0.55-0.58之间,说明试题的稳定性很好,今年试题的难度也不会有大的变化。试题考查的方向包括历史基础知识和历史概念的熟练掌握、历史探究能力、历史解读和论证能力等。
从近年考生答题情况看,考生出现的主要问题是,历史时空观念和历史概念模糊不清、历史思维逻辑混乱和表述不清等,说明考生暴露的问题是共性的,而且也是不容易解决的。东莞资深历史教师张光洋支招:历史复习备考应该围绕“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展开。
(上图为往年我市高三学子在教室为高考进行最后阶段复习)
专家指导:以知识为中心回归历史基础“一个中心”是以知识为中心,即回归历史基础知识
历史知识是解答一切历史试题的钥匙,不管材料、情境如何新颖,问题怎样设置,答案的落脚点还是知识本身,正所谓万变不离其宗。所以依据《考试说明》中的内容大纲,按照纲目逐一回顾知识,并即时查漏补缺,让知识在自己的大脑中反复活跃起来,做到随时可以调动和运用知识的熟练程度。
历史思维形成常见的途径主要有几种,一是联想的方法。比如在回顾“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一目所涵盖的所有内容之后,向前联想“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相关内容,向后联想“辛亥革命”、“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相关内容,通过这样的联想不但在脑海中重复知识,构建知识体系,而且在自然状态下实现历史概念、时空概念的记忆与理解。
二是比较的方法,常用方法有历史概念的比较和时空比较。如在回顾理解“人文精神”这一概念时,将古希腊人文精神、近代西方人文精神、儒家思想中的人文精神进行比较,实现历史知识与历史概念的有机对接。再如回顾理解“工业革命”这一概念时,将西方近代史与中国近代史放在同一时空环境进行比较,这样做不仅掌握了工业革命下的相关历史知识,也体会到了工业革命对西方社会和人类历史影响的巨大威力。而且让零散、孤立的历史知识变成了有机的整体,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全球史观、文明史观的熏陶,这对做好试题有直接的帮助和启发。
1.选择题
第一步先判明题型。历史选择题从形式上来讲一般可分成四大类型:图片类、表格(图表)类、历史理论方法类、历史情景类、文字材料理解类、历史探究类、历史概念类等。如《考试说明》题型示例中12、15、18、20题就属于历史概念理解题,11、14题属于历史探究题,在有限的篇幅中同一类型的试题出现多题,应该足以引起高度重视。
第二步利用平时所掌握的解题思路和技巧细致审题解答。如图片类题型解题的关键是图片上的文字。表格类题型解题的关键是从表格数据入手,从整体上进行分析,防止以偏概全。历史理论方法类题型解题的关键是清楚历史史观的含义和历史史料的原则。
文字材料类题型是高考试题中的重头戏,有多道试题。一般来讲文字材料类试题涉及材料广泛,考查角度灵活,解此种题型没有固定的规律可循,但必须遵循“一份材料说一份话”的原则,即对材料所提供的信息不能主观地增加,也不能随意减少。
文字材料理解题,根据材料内容还可细分为转折类、递进类、因果类、并列类、情景类、观点类、关键语句解释类的题型。其中转折类题型解题的关键是转折后的信息,递进类题型解题的关键是两个信息都要考虑,因果类题型解题的关键是主要考虑结果信息,并列类题型解题的关键是寻找共同信息,情景类题型解题的关键是主要考历史时间、人物或历史事件、历史演变等,观点类题型解题的关键是考察史料佐证,解释类题型解题的关键是重大历史事件或历史概念的还原等。在完成上述步骤后对所选答案逆推回去,看看与题干要求是否一致也相当重要。
第三步判断题干中材料的时空条件或所反映的历史史实,或历史观念,或历史结论,将选项带进题干比对,排除干扰项。
第四步准确理解题目的最终意图,确定选项。
2.主观题
审题
第一步,快速浏览题目引言,让该题的“主题”或“话题”了然于胸。
第二步,快速浏览所设问题,了解所设问题的意图和指向,然后快速阅读材料,确定材料和所设问题的关系,并在阅读中圈住材料关键信息点。
第三步,审清题目的要求,如根据材料回答,还是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如果是前者,答案都在材料中概括出来即可,如果是后者,答案必须两者兼顾。如简述还是评价等。
第四步,准确理解题目中的时间、地点等限定词和关键词,不要在没有审清题目时就急急作答,如果题意理解偏差,答得再多写得再多都是零分。
答题技巧
第一,历史主观题的答题,不追求文字数量,但追求历史概念、历史史实表述的准确性,尽量用历史语言作答。
第二,对原因类的题目一般都转换成历史单元(阶段)特征,或者是在此基础上的灵活运用,分析时一定要准确、全面(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国际等)、简明,回答要序号化。
第三,概括归纳类的题目,如果是从材料中概括,一定要理解材料有多少层意思就有多少答案要点;如果是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除上述步骤外,还需增加答案要点。
第四,作用(影响、意义)类题目,看清楚有没有限定词(消极、积极、近期、远期、对某方面、从某某角度等),一定要依据题目所指方向针对性进行分析,决不能泛泛而谈。
第五,对开放性观点类的题目,要选择自己最有把握得分的方面去回答。而且要观点鲜明,论证充分,史实概念准确。
第六,认识(启示)类的题目,要理解清楚该题提供的材料和前面设问的递进关系,答案是从材料中或前面的设问中一一得出的,一般来讲有几则材料至少有几个认识,否则答出的认识都不是正解。而且角度和认识越多,得高分的概率越大。
经典题以及答案解析
年广东高考历史题,《考试说明》题型示例40、41题(p-页)
例1:(25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史书多以纪传体编撰而成。“盖纪者,编年也;传者,列事也。编年者,历帝王之岁月……;列事者,录人臣之行状。”
——据(唐)刘知几《史通》
历史者,“叙述人群进化之现象而求得其公理公例者也”;史家必探察“国民全部之经历及其相互之关系”;史学者,“国民之明镜也,爱国心之源泉也”。
——据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材料二:布鲁尼(~)的《佛罗伦萨史》,不再从上帝创世而是从佛罗伦萨的建城写起;不再记述有关佛罗伦萨建城的神怪传说和奇迹,而是更多地描写佛罗伦萨当时的政治生活。
——据《西方的历史观念》
材料三:20世纪60年代以来我国出版的世界通史教材,对世界近现代史的分期先后出现两种主要的做法:①近代史开始于年,现代史开始于年;②近代史开始于年前后,现代史开始于年前后。
(1)据材料一,古代纪传体史书记载的主要内容时什么?梁启超的史学观受到哪些思想的影响?(8分)
(2)据材料二,分析布鲁尼的历史撰述反映了当时什么样的思想潮流。(6分)
(3)任选材料三中的一种分期方法,分析其史实依据。(8分)
(4)有学者认为,历史不仅是指过去的事实本身,也是指人们对往事的记录。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3分)
例2:(27分)在探讨了“中国经济的形式和变革”问题是,某同学发现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兴起了一股计划经济思潮,并摘录了一下材料。请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在下列问题的指引下,进行深入探究。
材料
许多人“对苏联同情之美感,有的甚至替它大事鼓吹,以为苏联成功之秘诀,在于它的社会经济制度,因为这个制度是有计划的,有组织的。
———据《东风杂志》(年)
“在内外层层叠叠的高压状态下的中国”,最急需的是“整个地实行社会主义的统制经济(计划经济)和集体生产”。
———据《申报月刊》(年)
“左倾的也好,右倾的也好,大家都承认放任经济的末日到了。”
———据《独立评论》(年)
(1)国内两方面分析20世纪30年代计划经济思潮在中国兴起的原因。(6分)
(2)分析20世纪50年代中国选择计划经济体制的原因,并简述这一体制对经济建设的影响。(10分)
(3)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兴起了经济调整之风。概括指出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经济政策进行了怎样的调整;简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表现。(8分)
(4)通过上述探究学习,你获得什么历史启示?(3分)
参考答案:
例1:(25分)
(1)统治者的活动。(2分)西方民主平等思想、进化论思想、救亡图存思想。(6分)
(2)摆脱神学束缚,(2分)治疗白癜风有效方法招聘移动app后台开发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