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20世纪90年代末到21世纪初,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转折期。年,我国开始实施高校扩招政策,当年全国高校本专科招生人数首次突破万大关,录取率达到56.1%,较上年提高了8.7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为了整合教育资源,提升办学实力,争创世界一流大学,各地纷纷掀起了高校合并的热潮。据统计,仅-年的两年间,全国就发生了次高校合并,涉及院校所。年更是被称为"并校高峰年",全年共有所高校合并为79所。
广州大学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应运而生。
通过合并广州师范学院、广州教育学院、广州高等师范专科学校等师范院校,华南建设学院、广州市城建职工大学、广州市建筑总公司职工大学等建筑类院校,以及广州市联合职工大学纺织学院、广州市联合职工大学电信学院、原广州大学等,一所涵盖多个学科门类的综合性大学初具规模。
从合并的院校来看,广州大学在师范、建筑等领域的基础应该是比较雄厚的。
然而遗憾的是,经过20多年的发展,合并9所高校的广州大学并没能如人们所期待的那样,跻身国内一流大学行列。在年启动的"双一流"建设中,广州大学与深圳大学、东莞理工学院等广东省内高校一样,均未能入选。这不禁让人思考,当年大规模的合并是否真的给广州大学带来了发展的优势?亦或仅仅是一种"拼凑"式的扩张?
客观来看,广州大学合并中的多数院校,如各类职工大学,本就是师资力量薄弱的业余大学。即便是广州师范学院、华南建筑学院等在当时也仅是专科或本科层次。如此多的"短板"叠加,对后来的发展无疑是一种阻碍。合并之初,广州大学就面临着办学条件参差不齐、学科专业重复设置、管理体制尚未理顺等一系列问题。种种困难交织,一度让这所新组建的大学步履维艰。
不过,广州大学近年来的学科建设还是取得了一些进展。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该校共有16个学科上榜,其中1个B+类学科,1个B类学科,1个B-类学科,13个C类学科。虽然暂无A类学科,但在同类省会大学中,上榜率已属中等水平。可以说,广州大学正在艰难前行中逐步积累学术实力。
广州大学经历了长达9所高校合并重组的过程,面临诸多历史与发展难题。化解这些矛盾,实现新的突破,需要在明确办学定位的基础上,进一步理清思路、突出重点、久久为功。
办学定位方面,广州大学应立足省会、主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努力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彰显价值。比如,主动对接广州市"六个强起来"总体部署,在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加强学科专业布局,提供高质量人才和智力支撑。
学科建设方面,学校应在夯实基础学科的同时,加快推进"新工科""新文科""新医科"建设,打造一批支撑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的优势特色学科。同时,要从体制机制入手激发基层学术组织活力,完善学科动态调整机制,破除"五唯",为学科交叉融合创新提供制度保障。
高校合并绝非简单的"堆砌",更需要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方面面久久为功。一流大学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几代人的接续奋斗,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广州大学应审时度势,在夯实基础、错位发展中探索出一条特色发展之路。
作者声明:内容由AI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