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
﹀
﹀
10月12日,东莞市召开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动员大会。会议印发《东莞市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确保年底,成功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市财政预计将投入万元。
东莞现状:文物保护单位处
目前,全市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处,仅次于广州、潮州,居全省第三位。申报区域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达45处。虎门销烟等历史遗址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具有相当的影响力。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方面,东莞共有国家级名录8项、省级名录33项、市级名录86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名,省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5名,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46名。
文物保护单位处???对的,东莞就是这么低调!下面就让小编带你一起看看关于历史文化名城的那些事儿。
关于历史文化名城的那些事儿
申报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城市、镇、村庄,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1)保存文物特别丰富;
(2)历史建筑集中成片;(3)保留着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
(4)历史上曾经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或者军事要地,或者发生过重要历史事件,或者其传统产业、历史上建设的重大工程对本地区的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或者能够集中反映本地区建筑的文化特色、民族特色。
申报历史文化名城的,在所申报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范围内还应当有2个以上的历史文化街区。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按照各个城市的特点主要分为七类:
古都型:以都城时代的历史遗存物、古都的风貌为特点,如北京、西安;
2.传统风貌型:保留一个或几个历史时期积淀的有完整建筑群的城市,如平遥、韩城;
3.风景名胜型:由建筑与山水环境的叠加而显示出鲜明个性特征的城市,如桂林、苏州;
4.地方及民族特色型:由地域特色或独自的个性特征、民族风情、地方文化构成城市风貌主体的城市,如丽江、拉萨;
5.近现代史迹型:反映历史上某一事件或某个阶段的建筑物或建筑群为其显著特色的城市,如上海、遵义;
6.特殊职能型:城市中的某种职能在历史上占有极突出的地位,如“盐城”自贡、“瓷都”景德镇;
7.一般史迹型:以分散在全城各处的文物古迹为历史传统体现主要方式的城市,如长沙、济南。
截至今年,国务院已审批的历史文化名城共有个,其中广东省共有7个城市入选,分别是:广州、潮州、佛山、肇庆、梅州、雷州和中山。
关于东莞申报历史文化名城的那些事儿
东莞目前是广东16个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一直在积极准备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与广东省七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相比,东莞有不足之处,也有自己独特的条件。
对照上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七种类型,东莞属于第5类“近现代史迹型”,因为东莞有闻名遐迩的鸦片战争时期销烟和抗英史迹,还有东纵抗日史迹;同时兼属第7类“一般史迹型”,因为东莞有南社古村落、却金碑、可园等史迹;还兼第6类“特殊职能型”,因为东莞历史上有三大产品闻名遐迩、远销海内外:莞香、莞草编织品和莞盐。
除此之外,东莞还具有下列优势:
1.历史悠久,文化遗产丰厚。据地下考古证明五千年前东莞已经有古人生活,发现了几处新石器时代先民生活遗址,有万福庵遗址(在企石)、蚝岗遗址(在南城)、村头遗址(在虎门)等。其中的蚝岗贝丘遗址是目前我省出土彩陶且保存较好、年代较早的两个贝丘遗址之一(另一个是高要蚬壳洲),被专家誉为“珠三角第一村”和“东莞历史文化基石”。东晋咸和六年(年)东莞立县,至今年;唐至德二年(年)在现址建县城,由宝安县改名东莞县。现拥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处:林则徐销烟池与虎门炮台旧址、东莞可园、南社村和塘尾村古建筑群、却金亭碑、大岭山抗日根据地旧址等等;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3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86处。此外还有许多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千角灯、七夕贡案、木鱼歌、过洋乐、东坑卖身节、康王宝诞、龙舟制作、客家山歌、咸水歌、寮步香市、茶山公仔、莞草编织、东莞小吃、东莞腊肠、莫家拳、醒狮艺术、麒麟舞等。
2.地理位置优越,是海上丝绸之路必经之地。东江横贯全境,珠江主航道和广九铁路、广深高速公路纵贯南北,成为粤中地区的主要交通动脉,被称为“吾粤中咽喉之地”,是广州通往世界各地的陆地和海上的必经之地。因此,东莞是岭南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必经之地,是华侨文化和海外文化的登陆地,又是近代以来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地。
3.历史上物产丰富,香、草、盐享誉远近。东莞历史上享有鱼盐之利,所产的盐曾经供给广东除高、廉、雷、琼四州之外的其他州县以及江西、湖南等省。生产莞香、水果,有“食香衣果”之誉。据屈大均《广东新语》记载,“当莞香盛时,岁售逾数万金……其为香箱者数十家,藉以为业。”可见莞香产业在历史上的辉煌。莞草织品的生产历史更为悠久,也享誉国内外。
4.历代文化发达,名人辈出。历史上东莞有“文川武乡”之称,出现过一批在学术文化上有建树、在从政安民上有政绩、在抵抗外侮上战功卓著的杰出人物。举其荦荦大者,在学术文化上,有宋末沟通中日文化的著名理学家李用,有为政清廉、诗名远播的明代诗人陈璉,有明末爱国的杰出诗人画家张穆,有清末爱国诗人、《岭南丛述》、《宝安诗正》编著者邓淳;在恪守官德、清廉爱民、治绩卓著方面,有以恪守廉介之节著称的明代清官祁顺,有明末廉政为民、以身殉国的清官陈象明,有清代忠公爱国、破除积弊的黎攀镠;带兵作战、誓作国家民族干城之寄的英雄人物有:宋末起兵抗元以至殉难的爱国义士熊飞,元末保乡里、识时务、顾大局、被明朝封为“东莞伯”的何真,明朝外御强寇、内屏京师的古稀老将罗亨信,被誉为明朝的“长城”、岳飞式的民族英雄袁崇焕,明末被称为“广东三忠”之一的抗清英雄张家玉。上面所列是古代史上东莞出现的著名历史人物。在近现代史上,有在虎门硝烟、积极抗击英军侵略的民族英雄林则徐,有在虎门指挥抗击入侵英军而英勇献身的关天培,有参加广州起义、名列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李文甫,有领导淞沪抗战的十九路军总指挥蒋光鼐,有东江纵队副司令员王作尧,有著名古文字学家、中山大学教授容庚等。
鉴于东莞历史上以忠义之乡、英雄之地著称,建议有关部门考虑建立东莞英烈祠,以纪念历代从东莞走出去的和在东莞建立英雄业绩的英烈。古代有:熊飞、何真、罗亨信、袁崇焕、张家玉、陈象明等;近现代有林则徐、关天培、陈连升、李文甫、蒋光鼐、王作尧等。
东莞离历史文化名城有一段距离:
文物保护单位处???相信在东莞生活的我们也不知道东莞有那么多的历史文化古迹。这不仅因为东莞缺乏挖掘与宣传力度,城市印象多被负面名词标注。更重要的原因是,在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东莞许多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迹和建筑历史地段未得重视和保护,被拆除或改造,如东莞老县城的城墙、全国第一家来料加工企业——太平手袋厂等。
对东莞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对策建议:
1.进一步加强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和整合力度
根据国家关于历史文化名城必须“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者纪念意义”的定义,我市林则徐销烟池和虎门炮台旧址、大岭山抗日根据地遗址两处可作为代表。前者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标志性事件发生地,是年前传统中国发生大变局的转折点,虎门因之被认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篇地,其历史价值和纪念意义十分厚重和深远。大岭山抗日根据地遗址是共产党领导的华南敌后抗战的根据地之一,至今保存着许多旧建筑和文物,近年东莞市又在其附近建立东纵抗日纪念馆,凸显了该处的历史价值和纪念意义。
就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必须“保存文物特别丰富”而言,东莞另外三个“国宝”单位却金亭碑、可园、南社和塘边古建筑群可作为代表。
上述五处史迹的历史文化内涵和底蕴十分丰厚,在近现代史和岭南文化中的独特地位是无可置疑的。它们也是东莞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依据,因此必须下大力气加以保护和整治。一要按修旧如旧原则精心修葺,恢复原貌;二要整治周边环境,恢复历史旧观,形成文化氛围;三要完善相关铭牌和指引标志,出版相关介绍和研究书刊;四要进一步充实完善既有的博物馆(鸦片战争博物馆、海战馆、可园博物馆、东纵纪念馆等),考虑建设南社古村文化博物馆。
此外,东莞有较高历史文化价值的遗址和文物还有:元至正铜钟、资福寺旧址、镇象塔、金鳌洲塔、西城楼、燕岭古采石场遗址、蒋光鼐故居等。这些遗址和文物都必须严格加以保护、修葺,精心整治周边环境,有的要扩大保护范围,并加强有关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出版。
2.恢复和完善几个著名的历史文化街区
可考虑在莞城旧城区和石龙旧城区各恢复和完善一个以骑楼为特色的商业旧街区。其他镇街有条件的也可考虑恢复设置。
3.打造四张城市文化名片
城市文化名片浓缩城市文化底蕴和文化张力,是最能展现城市形象和个性的符号。打造有代表性的内涵丰富的城市名片,对宣传城市、推介城市有重要作用。笔者以为打造东莞文化名片可以下列四个为首:
(1)虎门炮台,喋血国魂。
虎门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篇地,林则徐在这里销烟,关天培等在这里抗英殉国,是一个英雄之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年,全国第一家三来一补工厂在这里开办,因此又是改革开放先行地。毋庸置疑,虎门炮台是东莞知名度和认同度最高的地方。
(2)石碣崇焕,明季昆仑。
历史上从东莞走出的英雄人物首推袁崇焕,他的抗击后金的英雄事迹和蒙冤受死,和岳飞、于谦等齐名。东莞历史上有“英雄地”和“文川武乡”之名,就是因为出了袁崇焕等一系列人物。因此,袁崇焕是东莞的乡贤,东莞人的骄傲,无愧于东莞文化名片之称。
(3)寮步香市,香动乾坤。
寮步香市是广东古代四市之一,所销莞香为古代东莞最著名的特产,不但作为朝廷贡品,在国内为各地达官贵人、名人学士所钟爱,更加远销海外。如今,莞香和莞香文化越来越受到东莞市各界的认同,寮步镇更加大力恢复和弘扬莞香、香市文化,其物质和精神价值正在挖掘中,前景看好。
(4)南社古村,古风犹存。
南社古村落从它的规模、建筑的多样性和代表性以及保存的完整性来说,是珠三角明清古建筑群的孑遗;它有“古代进士村”之称,祠堂书院众多,历史文化遗迹处处可见,因此也是古代岭南文化的一个缩影。现在它已先后获得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两项称号,作为东莞文化名片也很合适。
4.整合山、水、城、香四大区域特色文化
(1)以莞城为中心的岭南精品文化,整合内容有:可园、却金亭碑、西城楼、旗峰古庙、资福寺旧址、东莞学宫遗址、金鳌洲塔、榴花塔、蚝岗遗址、容庚故居等。这一区域文化以可园文化为龙头,以“城”文化为神韵,着重恢复莞城厢坊旧观(古代的城内“三坊一厢”和城外“十二坊”),还原水城特色,有重点地重现市桥春涨、凤凰诗社等旧景,突出岭南传统文化特色,展示东莞历史文化辉煌的一章。
(2)沿海水乡文化,整合内容有:端午龙舟、水乡风情、疍家习俗、莞草编织、咸水歌、拜七姐习俗、七夕贡案、道滘美食、木鱼歌、粤剧曲艺等。这一区域文化以龙舟文化为龙头,以“水”文化为神韵,突出珠三角文化特色和东莞特点。
(3)丘陵埔田文化,整合内容有:莞香及香市、南社和塘边古村落及古民居、福隆堤遗址、东坑卖身节、康王出巡、醒狮艺术等。这一区域文化以香市为龙头,以“香”文化为神韵,突出珠三角腹地农耕文化特色,和东莞传统习俗的魅力。
(4)山区文化,整合内容有:客侨文化、碉楼群及客家围屋、客家山歌、麒麟舞、客家美食等。这一区域文化以客侨文化为龙头,以“山”文化为神韵,突出珠三角客家文化的特色和东莞侨乡文化的特点。
资料来源:网络整理
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