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形态各异、晶莹剔透,如同工艺品的‘石头’都是从人体里取出的胆结石,研究人员对近三千份结石经过光谱分析之后,将其陈列展示,成为了东莞市胆囊疾病研究所的精美展品。每一份标本的背后,都有一个治愈的故事。”
东莞正能量
又获央视一套聚焦!
昨日上午8:36分央视一套《生活圈》栏目以《吃进身体的“石头”》医院肝胆专科在胆石防治上的经验同时,用长达9分钟的时间向全国观众介绍胆结石这种常见病的成因与预防并结合胆石博物馆的案例让观众认识这种“吃进身体的石头”01
向全国观众科普“胆结石”这种常见多发病
节目一开始,主持人阿丘就给大家展示了一张博物馆的照片,这个博物馆陈列很特别,全都是从人体里取出来的“石头”!奇形怪状的胆石被密封在小瓶里,整齐地陈列在高大的玻璃柜中,颇为吸睛。
原来,医院的全国首个智能化结石分类型人类胆石博物馆。馆内存有多件标本实物和多媒体展示设备,同时通过动画、互动游戏等方式,为大家科普胆石预防及治疗常识。
“每一份标本的背后,都有一个治愈的故事。”节目通过两个受结石困扰的患者病例,为观众普及了胆结石这种常见多发病的症状、发病率、发病原因、防治注意事项等多重知识。通过节目,我们了解到,现在胆囊疾病的发病率很高,据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在我国大城市中胆结石的发病率接近10%,也就是说每十个人中就有一位胆结石患者。
“从发病率来看,城市人群高于农村人群,脑力劳动者高于体力劳动者,高血脂人群高于正常人群。”在节目中,医院院长王三贵介绍。
本次,央视一套聚焦医院,医院在胆囊疾病防治方面的经验,以及王三贵二十多年专注胆石症治疗的心得,通过节目给全国观众防治建议。节目中,博物馆让人眼花缭乱的结石标本,有着各种各样的成因,也提醒了观众们注意健康的生活方式。
02
打造全国知名的“胆石名科”
医院里最小的一家,医院多年来围医院常见病的预防诊治,发扬“钉钉子”精神,历经十年建设胆石专科,从胆石疾病的临床、教学、科普、科研四个方面进行打造,走出一条独创的“全链式”创新发展道路,医院“小而精”式的发展模式,医院的专科发展提供了参考。
打造全国首家人类胆石博物馆,成立东莞市胆囊疾病研究所,成立全市首个卫生领域“院士工作站”等都是其打造胆石名科的重要举措,其专科技术水平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吸引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区的结石患者慕名前来。
据了解,去年1月,在“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活动中,医院因胆石防治相关事迹,被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医政医管局、《健康报》社做为典型案例,在全国推广。医院、医院普通外科、院长王三贵被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医政医管局、《健康报》社联合表彰。在此之前,央视《发现之旅》栏目也曾专题聚焦医院胆石博物馆。
▲《健康报》报道称:其开创了一条串联临床、教学、科普、科研,形成“四轮驱动”的全链式创新模式同时,胆石博物馆也通过把结石、肝胆、胆道、血管、手术等,用实物、视频、图文系统加以展示,达到通俗易懂,寓学于乐的目的。目前已免费接待参观者70万人次,成为直观鲜活的健康科普“新场景”。该馆被东莞市人民政府评定为东莞科普教育基地,现今成为集健康教育、科创、专科医师培训的基地,得到新华社、《南方日报》等数百家媒体专题报道。让公众了解人体,“让健康走进生活”。医院的胆石博物馆其实是
我市在健康科普方面创新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
东莞各级医疗单位和机构
不断创新形式、内容
提升市民的健康知识水平
共同打造“健康东莞”!
为他们点赞
也让我们一起为“健康东莞”助力!
文/i东莞日报记者钟晨、东莞时报记者李春燕
我就知道你!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