嘘!你知道吗?
肇庆是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岭南名郡”
是广府文化的发祥地
积淀着深厚的祖训历史文化遗产
这个周六
东莞非遗墟市肇庆专场驾到
端砚制作技艺、传拓技艺、广宁剪纸
即将亮相
想近距离了解肇庆传统文化的
就唔好走宝啦!
东莞非遗墟市粤港澳城际联盟
肇庆专场
周末去”趁墟“吧!-活动时间-10月24日(周六)9:00-17:00-活动地点-东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厅外围走廊
-进场项目-端砚制作技艺、传拓技艺、肇庆市四会玉雕、广宁剪纸、肇庆自鸣钟制作技艺、疍家糕制作技艺、肇庆裹蒸制作技艺(肥仔伟)、肇庆裹蒸制作技艺(南苑)、新桥洋篮编织技艺、香满源酱油酿造技艺、厚街腊肠制作技艺、道滘粽、寮步香市、万江新村腐竹制作技艺、糖冬瓜制作技艺、高埗矮仔肠制作技艺。
此外,东莞非遗墟市线上平台产品持续热销中,扫码进入小程序即可选购非遗产品,为你把非遗送到家~
如何才能找到
线上线下均享优惠、
优惠力度超乎想象的非遗产品?
看过来,粤游君为大家准备了一份
“五星推荐名单”!
★肇庆市四会玉雕“他山之玉、四会成器”。四会是“中国玉器之乡”,并且是国内规模最大的玉器专业加工和销售基地之一。四会玉雕有多年历史,工艺具有“精、新、巧、韵”四大特色,有摆件(座件)、挂件(花件)、饰件、玩件等多个种类,注重造型设计,因材施艺,善用“巧色”技法。
目前,四会建有玉器街、玉博城、玉器天光墟等专业市场,玉器从业人员近20万人,年加工玉璞1万多吨。四会玉雕行业规模大,从业人员多,产值高,带动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此外,四会玉雕产品种类多,工艺水平高,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打造了众多玉器精品。
年,玉雕(肇庆市四会玉雕)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列入广东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香满源酱油酿造技艺年梁氏先辈梁就在黄岗宾日村创办酱油酿造坊,传承先辈古法酿造、天然晒制等传统酱油酿造技艺,传承至今,超过百年历史。
香满源酱油选用优质原料,经过原料处理、黄豆蒸煮、种曲培养、拌曲、发酵、晒制、地窖回阴、高温瞬时灭菌、巴氏灭菌等工序而成。目前,香满源酱油已深入西江流域和粤西地区的酱油市场,并成为粤西地区唯一一间调味食品出口企业,产品远销美国、加拿大、智利、日本、乌克兰等33个国家和地区。
年广东省肇庆市香满源食品有限公司入选“广东老字号”,目前是中华老字号会员企业。年,经肇庆市人民政府批准列入市级非遗名录。年,入选肇庆市“农业龙头企业”,并成为广东省工业旅游精品线路肇庆“文醉体验之旅”的重要景点之一。
端砚制作技艺端砚,中国文房四宝中的重宝,因出产于古端州(今广东肇庆)而得名。自宋代起已作为贡品,名列中国众砚之首。
端砚以其细腻、滋润,发墨不损毫的独特石质,灿烂多姿的石品花纹,鬼斧神刀、巧夺天工的精雕细琢,研出的墨汁油润发亮,虫蚁不蛀等特点,被中国历代文人墨客视为砚中至宝。
年,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文房四宝协会授予肇庆全国唯一的“中国砚都”称号。年,端砚制作技艺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年入选首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
端砚有紫端、绿端、白端三种。主要名坑有老坑、坑仔岩、麻子坑、宋坑、绿端、白端等。主要石品花纹有天青、青花、鱼脑冻、蕉叶白、冰纹、火捺、石眼等。
年,郭瑞芬经肇庆市人民政府认定为肇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市级代表性传承人。
传拓技艺传拓技艺是以纸和墨为材料,使用一定的工具把刻铸在器物上的文字、图形、纹饰等拓印在纸上的文献复制技法,运用传拓技艺制作的拓片便于长久保存与远途传递。
肇庆地区传承的传拓技艺属于我国南派传拓技艺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包括扑墨拓法、擦墨拓法、蜡墨拓法、镶拓法和响拓法5种技法,以技艺全面、操作便捷、拓印清晰、线条细腻、不损污器物、适用环境广泛等技艺特点于岭南大地独树一帜,并且在端砚拓印门类有重要突破。
年起,在肇庆市文化馆与端州区教育局、肇庆市端砚协会等部门的共同推动下,传拓技艺成为非遗进校园以及中小学美术教学的重要切入点,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校园的传承发挥了重要促进作用。
广宁剪纸广宁剪纸历史悠久、流传深远、技艺精湛,属岭南汉族剪纸,有着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广泛流行于肇庆广宁一带的村落,是当地人生活、婚庆、丧礼、法事等活动必不可少的标志性物件。
广宁剪纸的主要工具为剪刀和红纸,每张剪纸都不用起草稿,直接完成剪纸。长期以来,人们用剪纸的方式来表达各种寓意,同时也渲染事件和环境的气氛。
广宁剪纸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发生了深刻的演变,既有继承,又有创新。在日常生活中,剪纸与当地的风俗民情紧密相连,群众剪纸的习惯从未停止,剪纸的内容不断推陈出新。透过广宁剪纸,可窥见当地社会生活、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内容,了解当地人民群众的情感世界和对幸福生活的美好追求。
年,杨群金经肇庆市人民政府认定为肇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市级代表性传承人。
肇庆自鸣钟制作技艺明万历十年(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等人来到肇庆,把钟表等西洋科技产品传入了中国。而后利玛窦等人在仙花寺(肇庆崇禧塔旁,中国第一坐天主教堂),制造出中国第一台机械钟表,开启了西方钟表技术向中国传播的先河。
肇庆自鸣钟所采用的工艺以铸铜为主,根据设计要求需多种工艺配合,如铜表面加工、染色、彩绘、镌刻、雕刻等,制作肇庆自鸣钟需经过40多道工序。
肇庆钟表是最早接触西洋钟,其制作经历了吸收、模仿、自制、创新发展的过程,促进了中国机械钟表制造行业的诞生。肇庆钟表在推广中国文化、旅游名城中因其集文化、艺术、实用为一体,是一项重要的产品媒介。
肇庆自鸣钟制作技艺于年列入肇庆市鼎湖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疍家糕制作技艺疍家糕又称千层糕,是肇庆西江水上人家传统的节庆食品,也是疍民互相馈赠的常用礼品。疍家人春节、中秋等节日期间制作千层糕祭祀神明、祖先,其制作技艺反映了水上人家特有的生活习俗和族群文化。
疍家糕分咸甜两种,咸糕以粘米、芝麻、花生、虾仁、猪肉为材料;甜糕则以粘米、白砂糖为材料。疍家糕的制作非常讲究,甜糕制作工序包括磨浆、过滤、煮糖浆、勾兑、蒸制等,咸糕的制作则包括磨浆、过滤、腌制馅料、蒸制等程序。
疍家糕的蒸制过程,是以蒸糕盆放入烧开水的锅里,将粘米浆均匀地浇在上面,然后用猛火蒸2-3分钟。如此反复,最多可到36层,寓意“长长久久,步步高升”。
年,疍家糕制作技艺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肇庆裹蒸制作技艺裹蒸是肇庆著名的传统特产,系历史久远的春节食物。每到春节前夕,肇庆家家户户舂糯米、磨绿豆、洗柊叶包裹蒸,大街小巷都砌起炉灶,火光烛天,极为壮观。
裹蒸有多种吃法,既可以煮好后直接食用,也可以加入切碎的芫茜、葱、炒香的芝麻粉以及适量花生油和酱油,还可以蘸上蛋浆后用猪油煎至金黄再食。在肇庆尤为代表性的是肇庆市肥仔伟裹蒸和南苑裹蒸。
年,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新桥洋篮编织技艺肇庆市高要区新桥镇的洋篮编织始创于清朝咸丰年间,距今已有多年的历史。是由新桥竹器工匠邓福首创,他在新桥开办“福记”竹器店,自己设计样式,组织群众大量编织,使竹器编织业成了当地的家庭手工业。由于是远销海外,专供出洋,故称“洋篮”。
洋篮编织选择上等的竹料,刮青开边,晒成腊黄色后,破成粗细均匀,厚薄一致的竹片和竹丝,根据需要,有的保持竹子本身自然色泽,有的还需要涂上硝酸,画成花纹,或染色加工,然后编织。
竹编工艺大体可分起底、织身、插花、烧花、喷漆、绞口等工序。在编织过程中,以经纬编织法为主。在经纬编织的基础上,还可以穿插各种技法,如疏、插、穿、削、锁、钉、扎、套等,使编出的图案花色变化多样。洋篮既可供摆设观赏,又可盛糖果、水果等,具有艺术观赏价值和实用价值,是高要出口外销的一种特色产品。
素材来源丨文化莞家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